纺织服装厂工资多少钱,一个月工资5000,90后都不愿干!
每年开春服装厂大批量“招工难”,薪资从3000涨到5000都不一定有90后愿意干,从各种员工福利,节假日、不加班、空调宿舍等照应,也打动不了这些90后。这到底该怎么办呢?难道我们纺织行业真的要花上万薪资才会有人愿意干吗?这样我们做纺织行业岂不是难上加难了......
如果一个月2万的工资收入
是否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制衣行业做工人呢?
试问下,现在众多的80后、90后的新生父母,你愿意你的孩子们进入制衣厂,做一个制衣工人吗?
如果你们给出的答案,是不愿意居多,无非是制衣工人太辛苦、工资收入低、没有前途,如果将来的工人一个月给出2万的工资或者收入,是否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制衣行业做工人呢?
如果工人的工资都已经给到2万元,才可以招募到工人,我们纺织行业整个链条都会改变,原材料上涨,管理成本提高,流通成本增大,最后这一切都是消费者来买单。我们的布料还会像现在这么便宜吗?
裁员还是机器换人?
纺织行业的世纪之战
面对纺织行业人力成本攀升,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纺织行业的窘境,不少大企业直接选择裁员或者建设智能工厂。
随着国内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并向欧洲用工工资贴近,国内纺企以前的“人口红利”优势逐渐降低,纺企优势大幅减弱。
据报道,国际纺织制造商协会(简称ITMF)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6年间,意大利和中国的纱线劳工成本差距缩小30%,从0.82美元∕千克降低至0.57美元∕千克。
在人工成本大涨的情况下,多家纺企开始逐步减少员工的数量,其中,凯瑞德随着业绩的大幅下降和亏损,导致员工急剧流失。最后,公司更是将纺织主业剥离上市公司,转型互联网行业。
从数据来看,凯瑞德2009年员工数量为5047人,而到了2011年,公司的员工总数直接锐减至1423人,截至2016年,公司因为剥离纺织主业,使得公司员工人数仅余58人。这意味着,2009年至2016年的8年间,公司员工流失近5000人。
此外,与2015年相比,2016年员工总数减少最多的则是鲁泰A,公司员工人数从2.2445万人减少至2.1019万人,一年间,员工人数减少1426人。
纺企力推“机器换人”
智能生产线“害”了多少纺织人?
在纺织行业大环境变化之下,人工成本越来越高,纺织企业纷纷转型,或将厂房建到人工成本低的区域,或降低员工数量,用机器替代。
以鲁泰A为例,公司开始积极研发智能制造,与康平纳公司合作,联合研究开发全国首台套“筒子纱染色数字化车间”,已初步建成纺纱、漂染、织布智能生产工厂,智能化制造初露雏形。
而加强纺织数字化、智能化装备开发,推进智能化车间(生产线)建设,培育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推动制造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纺织经济发展新动力则成为纺织行业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开拓东南亚市场
国内工厂怎么办?
除了智能化发展外,为了节省人工成本,多数纺织企业还选择在国内西部地区或是东南亚地区建厂。据鲁泰A2016年年报显示,报告期,鲁泰越南公司一期色织布项目顺利投产,后整理生产线及鲁安成衣衬衣生产线正在有序建设中。
不过,在越来越多的纺企涌入东南亚建厂后,使得这些地区的工资也随之上涨。据媒体报道,近几年东南亚越南、印尼等国年年调涨最低薪资,2017年也不例外。其中,越南部分区域2017年劳工每月最低薪资已由2016年350万越南盾调高至375万越南盾,折合约165美元,涨幅7.14%。
有业内人士分析,即使东南亚国家涨薪,但与中国的工资水平相比仍差一大截,纺企在国外建厂仍有利可图。
工厂改造:大江东新增8个市级工厂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
打开手机APP就能查看整个生产流程能耗情况;不需更换主机设备,只要引入一套互联网系统,整体生产效率就能提升10%……对于一家织造企业来说,物联网改造实现了部分生产流程的云管控和生产过程节能优化,智能化因子带动工厂更加灵活、集约、高效。
工厂物联网建设,被称为“机器换人”的高级形式,也是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重要手段,现在它已经从最初的“陌生词汇”,更多的被大江东制造企业接受,成为企业寻求减员、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
近日,杭州市2017年度工厂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公布,富丽达集团、浙江叁益人防科技、浙江恒逸高新材料等8家大江东企业榜上有名,截至目前区域同类别试点企业近20家。以物联网改造为引领的工业化、信息化浪潮正在大江东掀起热潮。
生产在“云端”,产品智量高
包装线减员至9人
开头提到的那家企业就是大江东的老牌本土企业富丽达,作为一家拥有相对完整产业链的纺织企业,由于机器设备新旧不一、自动化程度不同造成企业能耗和生产效率不均衡。例如空压机等设备,其数据采集原先只能采用人工录入方式,不能实时采集数据,设备的能耗、利用率、产能与生产瓶颈等信息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对于优化能耗管控、集约节约生产非常不利。
“一些能耗在不知不觉中就损失了,原来根本意识不到。通过物联网改造后,设备运行的相关数据和指标,都能实时反映在管理人员的手机上和系统上,出现问题还会自动报警,及时掌握设备系统的运行情况。”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一直坚持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特别是二次能源的循环利用和自动化方面的改造。今年,企业针对生产流程前道的压缩空气能源生产,委托浙大环境科学院定制了空压站流程系统,接入互联网云平台,进行云管控的空压站系统节能优化改造。“投入成本不高,收效却很好,今后我们会考虑把更多的生产流程进行物联网改造,让工厂生产在云平台上‘跑起来’。”
▲ 恒逸高新材料车间中控室
▲ 员工正在操作自动打包线
不同于富丽达,恒逸高新材料的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融合让智慧工厂初见雏形。在人工智能上,企业的智能外检系统实现智能产品等级判断,避免不同等级产品混包。产品的外观质量缺陷检测率达到99.9%以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在物联网建设上,今年企业借助于上层经营系统(ERP)与底层控制系统(DCS)层的深度融合,实施以单锭数据为核心的产品质量追溯管理系统,实现了生产数据与管理数据的融合。“从‘机器换人’到现在的物联网建设,智能工厂建设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成本降低,更是让企业产品品质有了很大提升。”企业负责人感受颇深。
“机器换人”是搭建工厂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的基础,也是智能工厂构建过程必不可少的一步。恒逸高新材料D车间生产包装环节原先需要36名工人,采用自动包装线后,仅需9名员工,同时将包装效率提升了20%。
千万元补助资金鼓励“工厂变革”
如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生产管理各个环节的应用,已经成为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不同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对机器设备和生产流程等进行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改造,具备可复制的标准规范以及可推广的成熟的生产制造模式。
基于此,各级政府不断出台相关鼓励政策,特别是杭州市在2016年下发《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降成本、减负担、去产能,全面推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优先扶持基于公共云的工厂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重点方向为研发设计协同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协同制造)、能源管控集成化、服务模式延展化、个性化定制等工厂物联网和工业物联网改造模式。同时,对于每年列入全市工厂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并建立试点项目库的企业,给予一次性项目投入30%的资金补助(最高不超过80万元)。
物联网是“两化融合”,促进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大江东积极落实相关考核和补助政策,目前区域内被列入市级试点物联网改造试点的企业二十多家企业相关补助资金都已落实发放,累计补助资金总额超过千万元,为转型提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