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 单

棉结和短绒的产生规律及控制措施!

解决棉结与短绒的问题,原料是基础,设备是重点,工艺是核心,器材是保证,技术进步是关键。必须从原料、设备状态、工艺、器材、设备与辅机技术进步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系统的控制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棉结和短绒的产生规律

1清梳工序的“一组矛盾、三个规律”

开松度、除杂效率与棉结增长率、短绒增长率是一组矛盾。开松度越好,除杂效率越高,带来的矛盾就是棉结增长率、短绒增长率高。很多人为了降低棉结,在清花工序过分地提高打手速度,增加打击,这是错误的。

三个规律,即:① 清花流程越长,除杂越好,同时棉结、短绒增长越高;② 开清部分打手速度越高,棉结、短绒增长越多;③ 清花、梳棉具有互补性,即清花落得少,梳棉就落得多,但总的除杂效率基本接近。

这“一组矛盾、三个规律”是清梳工序的普遍规律。

2清梳工序棉结和短绒的相互关系

a) 棉结与短绒既是一对孪生兄弟,又是一对矛盾体。

b) 梳棉机刺辊部位是增加短绒的主要部位,其次是精开棉机。

c) 梳棉是解决棉结和短绒问题的主要工序,梳棉机的综合状态对解决棉结和短绒问题起到关键作用。

d) 原料状况与棉结、短绒显著正相关。

e) 短绒率与棉结及各工序落棉率显著正相关。

f) 梳理可以清除筵棉或棉卷中的多数棉结,但仅靠梳理很难完全清除棉结,必须通过梳理+排除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g)短绒的3大特点:① 形成短绒的纤维多为不成熟纤维;② 由于短绒是无规律分布于纤维束中,难以排除,只有经过梳理暴露才能排除其中一部分(盖板是排除短绒最多的部位);③ 短绒在梳理时不易被握持,加上纤维的抗弯、抗扭性能差,极易产生卷曲纠缠而产生棉结。实际生产中,应针对性处理。

h) 梳理过程中纤维被梳理得越充分,纤维越容易受到损伤,对质量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因此,梳理必须结合原料质量、成纱质量综合平衡,做好这一点,设备状态是关键。

3对梳理度的判断

要解决好棉结增长率与短绒增长率这“一组矛盾”,关键是要掌握梳理度的问题。

如果梳理隔距过紧、梳理速度过高、道夫转移率过低、梳棉机台时产量过低、生条定量过轻、出条速度偏低等,就会造成生条过熟,在后工序加工时纤维抱合力差、短绒多、飞花大,纤维缺乏弹性,强力变低。

生条过生,纤维分离度不好,不利于后工序的顺利牵伸,对成纱条干、常发性纱疵、偶发性纱疵均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掌握好这个度需要技术人员在实践中摸索。总体来说,很多棉纺厂梳理过度所占的比例较大,这与以往“紧隔距、强分梳”的工艺理念的惯性有很大关系。

分梳过度,棉网缺乏张力和弹性,特别是棉网边缘有一碰就破的感觉;条子缺乏抱合力和弹性,用手拉条子时能感觉出抱合力较弱,用近似于棉花手扯长度时的方法拉纤维时,须条感觉很疲,缺少张力反弹,就像手扯原棉时感觉成熟不好;梳棉机龙头喇叭口处短绒集聚较快。从上述3个方面基本可以确定是否分梳过度。

分梳不足,可以用近似于棉花手扯长度时的方法,手扯纤维时从拉出纤维板的丝束状态来判定纤维的分离程度。

纺纱厂设备、工艺管理与控制

1纺纱厂工艺与设备常见误区

a) 一张工艺表打遍天下(万能工艺思想),老工艺用于新设备。

b) 只下工艺不上车检查落实,不根据实际生产情况优化调整。

c) 对机器原理没有吃透,照搬产品说明书。

d) 对各处隔距没有认真分析,梳理、转移、除杂和气流隔距分工不明确。

e) 解决棉结问题忽视设备状态,不重视设备维修标准,采取的办法往往就是提速、更换针布、加大针齿密度,造成梳理过度,恶性循环。

f) 不能正确理解梳理理念。

2纺纱厂的工艺管理与控制

a) 遵循正确的工艺原则:清棉必须遵循“连续均匀喂棉,薄喂柔和开松,输棉排杂通畅,除杂分工合理”的工艺原则 。梳棉必须遵循“梳理转移适度,结杂短绒兼顾,气流参数保证,合理配套针布”的工艺原则 。

b) 建立一套梳理质量的检验和评价体系。

c) 要强化对工艺上机质量的检查与控制。

3纺纱厂的设备管理与控制

a) 纺纱厂应建立一套对清梳联设备日常检查的标准。

b) 紧紧抓住设备维修标准是解决棉结短绒问题的长效机制。梳理越充分,纤维越容易损伤,对质量负面影响就越大。忽视设备状态,片面追求高密度、强分梳,结果会适得其反。

c) 在生产中要加强对落后机台的控制管理和整顿,尽可能缩小机台间生条棉结、短绒率的离散性,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推荐阅读:

棉涤是什么面料,棉涤和涤棉的区别!

http://www.pointat.cn/news3/185.html

什么是洛卡棉?洛卡棉有什么特点?

http://www.pointat.cn/news3/169.html

400-0755-486


联系我们

QQ咨询

预约演示

微信咨询